您现在的位置: 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(武汉大学) >> 科研工作 >> 重要成果 >> 文章正文
         【字体: 】[双击鼠标滚动屏幕]
本体元建模理论方法、ISO标准及其应用
作者:admin    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    点击数:3741    更新时间:2007-3-10

代表性成果之一

本体元建模

理论方法、ISO标准及其应用

 

2002~2006  

成果类别:应用基础研究 

主要完成者:(带*号者为固定研究人员)

*何克清、*刘经南、*许承瑜、*应时、*陈世鸿、*唐胜群、

*李兵、*彭蓉、*梁鹏、*刘婧、何扬帆、王翀、马于涛、杜德慧、刘玮、王健、何成万、Horiuchi Hajime


  

随着以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系统规模和复杂度的剧增,促进了软件服务工程迅速发展。但不同的建模范型、语言和平台阻碍了信息的互操作与深度共享,而且所面临的信息对象也是分布自治、异构多样、动态变化的复杂信息资源,因此需要研究这些资源的管理与服务的新方法,通过语义互操作性管理与服务,实现复杂信息资源(如模型、构件等)的应用集成,实现信息资源的深度共享。

该项成果针对网上软件工程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,采用整体创新思想及学科交叉研究途径,在语义互操作基础理论、工程方法、国际标准、国家推荐性标准、行业技术标准、应用平台、企业与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科学研究与开发。其创新性主要表现在:

1)观念创新。针对语义Web服务的挑战,提出以语义互操作为手段,实现从信息的含意共享到语义共享,从SOASSOA(语义SOA)的转变,促进了信息资源的深度共享。

2)理论方法创新。有机融合软件工程的元建模理论方法与公共逻辑的本体论,提出了本体与元建模相融合的方法、本体的UML承诺与表达、本体的元引入机制,元停止准则,信息资源语义应用集成与服务的SCDI模式等,形成本体元建模理论方法体系。为解决复杂信息资源的深度共享与服务提供了基础理论。

3)技术创新。提出复杂信息资源语义互操作性管理与服务的元模型框架MFI,并主持制定相应ISO国际标准,通过示范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益。

取得的标志性成果包括:主持研制国际标准ISO19763-3,该前置性标准能技术覆盖现有同类国际标准,20063月通过了ISO/IEC SC32组织的国际评审与投票成为FCD版,得到ISO组织高度评价,也填补了我国在信息管理与交换领域主持研制ISO/IEC国际标准的空白。2006117日顺利通过了ISO/IEC SC32组织的国际评审与投票,成为委员会最终修订的FDIS版,标志着本标准正式成立。20061129日基于该标准开发的“制造业信息化软构件库的语义互操作性管理与服务平台”和“基于eUML的嵌入式软件开发平台”等项目通过了专家鉴定,专家鉴定意见为:“平台系统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其中国际标准的研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3年来,平台系统已经在161家制造业企业应用,实现产值9180万元、利税2355万元。

基于本体与元模型理论与方法,成功应用于电子政务总体设计与解决方案。2004年开始,受省政府委托,完成总体设计,成为省市电子政务设计的首席科学家单位,刘经南院士为首席科学家。20061月成为湖北省电子政务一期工程督导单位,实验室唐胜群教授被指定为督导组专家组长。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。

2006年本项成果成为武汉大学“211工程”标志性成果。在国际国内权威期刊和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133篇,其中三大检索论文88篇。主持完成ISO/IEC JTC1 SC32委托研制的国际标准1项;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,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,国家测绘局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。获得国家版权局软件著作权登记4项;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被受理,申请美国发明专利1项被受理。

文章录入:admin    责任编辑:admin 
  • 上一个文章:

  • 下一个文章: 没有了
  • 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
      网友评论:(只显示最新10条。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)
     
    版权所有:武汉大学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